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简谈中国能源战略和几只个股

对于目前的石油急涨,我本人觉得是非常不合逻辑的。如果有朋友曾经跟踪过西方石油专业对于储量预测的记录,就会发现这种预测的逆转是在2000-2005 间集中形成的,并短时间内推翻了自1960-2000年形成的长期预测方向。一个“科学”的结论能够在几年时间内没有更多的实测证据就完全扭转,其中有着 很多不自然的地方。

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清楚石油储量包括三个概念:地质储量,开采储量,和商业可采储量。一般说来,地质储量都是很多的,大致是可采储量的五到十倍。石油将 在若干十年用光全世界没有油可用,这句话从1960年就开始了,当时的石油是一美元不到卖一桶,以致于,日本造了许多烧原油发电的火电厂(妈呀);自从 1970年前后阿拉伯国家搞了55%利润提成以后,(从前石油利润90%以上归西方石油公司,自从后石油价格55%归当地国家政府,石油公司的利润在 45%里体现),石油价格大涨,加上1973年石油危机,石油实际价格涨到了相当于今天的100美元一桶。不知是不是从那个时侯起,希望阿拉伯傻子能便宜 点卖石油,同时把苏联弄垮,石油那是卖得有多便宜就多便宜。1980年石油价只有10美元一桶,这可是布雷顿金本位后的10美元,相当于1960年的1美 元。此后,从1990年起,石油到2005年为止都是10-30美元之间,随后直线上升。

能够长期维持低价大量供应的重要原因是开采技术的提高,令到探明地质储量变为可采储量的比例总是能跟上时代的消耗。象大庆油田,早在1980年就说枯竭 了,枯竭了近三十年,还是五千万吨一年!同时,油价上涨,也令原来不具开采价值的部分储量转为商业储量。所以储量够多少年用,是否枯竭,并不是一个很容易 得出的结论,至少,不是一个几年就可以轻易推翻或肯定的结论。另外,在西非和南美也出现了大量的新的探时油区,至少,从探明油区世界发达地区如欧洲,北美 相比,密度是偏少的,这也说明,实际潜在的石油储量,远远不到那么悲观的程度。

煤制油,是一个20世纪早期就实现的技术,不妨这样说,纳粹德国就是靠煤制油打了几年的世界大战。南非在世界性禁运下也通过煤制油熬过了40年,它的成 本,规模化生产,差不多是相当于25-30美元一桶的水平;如果大规模长期应用,估计提高效率的余地还是存在的。煤变油受到的限制主要是污染水平比较高, 主要排放物是炼制油的2-3倍,其次,长期的石油低价令到煤制油没有产业成长的空间,要令煤制油成为稳定的产业,石油价格必须长期维持在一定的高价,象 50美元以上,但是,“如有必要”,它也说不定会眨眼掉下来,那时侯煤制油的投资就统统化了水。这个行业的成长,至少需要十年!价格缺乏可靠的稳定预期, 是目前大规模煤制油的致命影响因素,这一条涉及国家安全,作出一定程度的限制是有必要的。因此,煤化工,先不要以为是那么的利好。

在以上的认识下,我觉得我国的能源战略应立足于基本最低限度自给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油库储油产业,并大规模加入原油期货,充分利用买方优势,稳定价格。这 一条,要比短期几十亿的“国有资产保殖增殖”重要得多。国有资产呢,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以目前中国的社会水平,除非掠夺国民财富,国有资产只有白白输钱 的份。最低限度自给,是指工业必须性自给,个人汽车消费,根本不应该作为一个鼓励性产业存在!目前的个人汽车消费,即使抛开环保因素,实际上对税收的贡献 是虚假的。它只不过是用公共设施投入大量公路成本,掩盖了私车单个行业的必要成本而已。换言之,发改委所考虑的,应是忽略象私车需要这种边缘性需求,以基 本工业性需求为蓝本,通过地质采探、战略储备、期货投入,对最低限度的油价平稳期作出最大限度的保证。这样,石油、化工、煤化工的投入,就不会出现大量无 效投入;现在三天两头的调价,是最不重要的“决策”,交给一个小组就成了。

考虑到中国采油也有着60%以上的资源税,销售网络同样是一种市场财富,所以中石油并不象市场一般以为的好,中石化也不象市场一般以为的差!也正因为这个 原因,我认为中石化长期潜质更胜于中石油。而神华为什么会估计是20元?因为这个估值是目前煤炭板块象西山煤电商业储量吨市值对应下的最高位。假如是以平 均值计算,应是15元。也不要说什么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如果你是庄家,可以用个概念搞搞反弹炒作,我坚信估值高时“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是利空,如果它不注 入,只是跌到20元,如果注入,只怕10元都站不稳!商业原则就是等值交换,如果你希望大股东会作“无私的奉献”,您还是早早退出市场好一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