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新闻有感,什么是生产的价值?谈谈增长率和真实的可持续的增长

商品供不应求消失了,相对于建国前四十年的物质生产不足,是一个进步。要知道,那是一个天天工业生产数字大跃进的年代。

笔者觉得“诸多商品长时间供不应求现象”,最迟在1995年就消失了;与前苏联-独联体国家同一现象的消失,几乎是同一时间。因为,两者早在1990年 后,就在供应上采取了市场体制,以后的问题,只不过是有没有钱买的问题,政策让不让买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货供应的问题。有机会也有兴趣查阅历史期刊的朋 友,可以查一查从1955年到1990年的中国报刊,关注一下其中对年度成绩的宣传,会发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这几年里,建设成绩主要是要“工业总产 值的增长率”来计算的。这个增长率,宣传品径基本上年均在20%以上。可以想象,我们的父辈如同今天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年年看着数字的增长欢欣鼓舞,恍 惚真的看到了赶美超英的前景了。年均20%,这是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四十年里增长了200倍!仅仅是到1990年,完全足以支持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 国。但是,事实上,没有!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此言差矣!目前的增长数据,多是以1949年工商业完全崩溃的时侯作对比,这没有什么好比的;要知道伊拉克 1992年增长了70%,不是萨达姆有多厉害,只不过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经济完全崩溃了。查查历史资料,会发现“旧中国”的许多东西,新中国花 了许多时间才重新达到,象那个造船,中国第一批万吨轮是在1916年在上海造船厂下水的;1936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工业国,第二名的纺织工业国(第 一名居然是英印阿三)。旧中国,真正的弱点是基础重工业,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象钢铁工业,中国缺乏铁矿石,主要的煤铁产地在东北,被日本人占了,海 上运输线不可靠,也不可能建宝山这样依靠铁矿内运的的钢厂。软骨的重工业缺失,使旧中国尽管在现代民族工业上取得了尽可以自豪的成绩,与日本工业相比,却 是处于绝对的战争劣势。战争,是靠工业打赢的,个人或者群体的勇气,只不过是对失败或胜利的进度产生影响。

所以,如果我们1955-1985年的工业增长率是真实的,或者有价值的,中国今天绝对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事实很显然,我们不是!前苏联也不是,虽 然他们也是年年工业增长率是10%以上,据说一度达到了美国的80%,军事重工业超过了美国;但不能改变一个事实:1989年戈尔巴乔夫焦头烂额时,苏联 人银行里的人均6万卢布(比价相当于15万美元)根本买不了东西,所有东西必须凭票供应(货币等于是废纸);苏联从食品到御寒的衣物都要进口,而低迷的油 价又令苏联唯一的出口物资赚不了多少美元;连原来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了!生产出来的物质都是为打世界大战用的,如果戈不想象希特勒那样马上打世界大战,唯一 的办法就是承认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样,整个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和公民就会问:既然世界大战不会打,我们为什么还要勒着腰带等死?苏联的核心生产力(出口 能力)不能惠顾各个加盟地区,这样,各个地区也就不得不各奔前程。苏联,就是这样瓦解的。

中国的基础比苏联还不如,幸好,因为没有世界大战,而且邓小平对于中国世界地位对毛泽东有着清醒得多的认识;这样,中国缺少洲际导弹的缺点,反而不是什么 缺点,在油价赚不了多少钱的时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能生产更多供出口的商品,处于温带的地理环境也让中国不必花太多的资源在食品和衣物上。这才令中国的命 运与苏联有所不同。

以中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就失败在对生产力价值的认识错误上,这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框架最根本的硬伤。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外行(不排除有 外行把他们说成是内行)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围绕价值生产和分配不工做文章,鼓励否定市场作用,以中国实践了几千年的封建权力分配价值利益(他们显然不清楚 中国历史体制就是他们建议的东西)的方式代替市场作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说清楚,生产的价值是什么?“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使用价值价值的物质基础,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统统是用模糊的自洽证明的哲学狡辩来代替经济学中必须精确定义的量化标准。仅此一个缺点,就已经把马克思的东东下降到只能与《圣经》《可兰经》《论语》 《大学》之类同等的地步,——伟大著作倒是伟大的,只不过,不是科学的;有兴趣的大可以办一家神学院式的经院哲学院经篇翻书找它的科学性,——只要不是花 纳税人的钱,那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它不是经济科学。

中国和前苏联按这种不科学的价值衡量来安排生产,安排经济建设,评估发展成绩,自然是几十年的工业产值增长率全部作废,换得国破民穷。现在倒是变成了房地 产支持的GDP泡沫,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呵呵,要不要再翻马书找点理论依据出来啊?!格林斯潘倒是有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概括了生产中的价值要素:“经济体的发展程度,不是看它的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而是看它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创造了多少国民收入,形成了多少商业销售额(sales volumn)”。 就业机会表明了公众分配中的基本生存机会,国民收入说明劳动回报的总额,商业销售额表明了当前释放的购买力总和(想想我们的福利缺失抑制了多少购买力释 放),也表明了被消费者视作价值的认可总量,这,就是马克思到死也没有弄明白,前苏联到亡国还没有弄明白的那个价值。很简单的东西嘛!这帮人搞了150 年,就是搞不明白,现在还有许多吃皇粮的在马大里翻古书秘笈找答案呢!

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假如我们的GDP增长的确是与就业机会和工资总和的增长同步,我们的市场销售总额和国内购买力的确与GDP增速吻合,那么,我 们可以非常高兴的欣赏着那个GDP数字赶美超日。如果不是的话,那只是说明我们牺牲了必须还帐的一些东西,而追求短期数字上的赶超,同样,在未来某一日, 也会象那四十年的“工业生产率增长”一样,灰飞烟飞!

统计局:诸多商品长时间供不应求现象已消失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周英峰)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商品供应日益丰富,供求结构趋于合理。诸多商品长时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消失。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更加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 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几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取得了丰硕成果,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消费者在 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以手机、计算机为代表的IT商品,方便居民出行的汽车,用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 房装饰商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大量增加,使市场商品供求结构趋于合理。
  据商务部对600种商品市场供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2%提高到2006年的28.7%;长时间在 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经消失。市场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推动了我国商品市场格局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转向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