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病人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情况又如何呢?
中国的病人,大体上可以分成体制内的病人,与体制外的病人两种。从种种政策倾向来说,可以说,是牺牲体制外病人的利益,剥削体制外病人的利益,维持体制内病人的相对优越的医疗条件。也就是相对性的优越而已。同时,体制内的病人,也是分成三六九等。从年报限额几十万,用不完着慌,腆着脸找熟人开贵重中药报销,拿到市场上卖的“老革命”家庭;到只能报20%的低级公务员,甚至一点公费医疗享受不上,却挂着“公务员”名头的协税员同,协管员之类。
后面的文字写多了,修改后,专门发表了《教育"产业化",考公务员,大学生失业》。道理是完全一致:一些低等级的公务员,和打算考公务员的人,和仍然期望“大学生的国家干部待遇的人”,(消息如此不灵通,一般性是西部农村人士),中了人家“编制选拨产业化”的圈套,却可能为计划经济既得利益者上窜下跳卖力五毛。可悲!从人性上来说,希望自已的血汗投资(编制选拨上被产业化的投资)不至于化为水,心情可以理解。只不过,“政府本身拥有无上经济分配特权,却不是社会价值的生产单位”。客观经济规律,不可违背!
可见,尽管公费医疗财政负担吓人,害得整个中国社会“看病难看病贵质量次”。但是,真正能够受益公费医疗的群体,要比表面数字少得多。而且,还将一直消减。当他们中的许多人,发现公费医疗徒有其表时,为公费医疗而维系的,当前的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医疗体系,就会很快转向市场经济,有可能变得供过于求。就象,吃饭问题的解决。
市场经济的优化作用迟迟没有作用于医疗行业,除了公费医疗的各种因素作用外,体制外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习惯当奴隶的农民,是一大主要原因。这些国民,是能吃饭不算有病,有病要么不用治就能自已好,(轻),就是怎么治也得死的状态。同时,这批国民,还是憧憬看病不用钱的“城里人的待遇”的主要傻瓜蛋群体。“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林语堂),这类珍稀动物,主要就产自这个群体,和他们中的精英阶层,那些努力被“产业化”的今科举人进士贡生们。(头大!)
体制外少数的下层市民们,一般性地文化程度偏低一点;高一点的都忙于被“产业化”,憧憬着“公费医疗”的待遇。而且,这帮子人,要么是让毛上帝充军上山下乡的一拨幸存者,不知自已到底有多大程度算是人,要么就是年轻是不知道自已会老,会病;老了后,想造反,也只能哼哼几句。
所谓存在就是合理。为维持公费医疗而建的今天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中国医疗,尽管七漏八损,但在内外的憧憬认同和装聋作哑相互作用下,估计,在它最终翻沉前,还能走一段距离。估摸,5-10年吧。在这期间推出的所谓强化计划经济分配模式的医改,不会让他走更远的距离,只会,让它早日翻沉。
因此,常言说“既得利益”者阻碍改革,恐怕是传说。真正原因,是“既失利益者”的愚蠢、纵容、贪小便宜,却成全了既得利益者的顺水推舟。再想想国际关系中,中美贸易关系,中国莫名其妙成了人家的殖民地,经济危机里,盖纳伊让中国多点消费,让中国的“爱国者”口诛笔伐;克林顿腆着面皮让中国提供廉价消费品,拿了美元买美国国债,(百分百的殖民地),却得到中国“爱国者”一遍应和。说明什么道理呢?
真正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医疗行业,需要理清供(医疗行业)需(病人)双方的的产业平衡,也就是需要依靠优胜劣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收费;运用市场化的方法引进商业保险,提高消费者对一次性大单的承受能力。最后,由国家履行社会保障责任,为社会中的无力购置最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弱势人群,提供帮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