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医疗行业市场化是平民不可选择的现实

在科室生态环境中,真正对科室经营感兴趣的是科主任。其余的人,有能力的大医生关心的是自已的小炉子;还没有出头的中小医生,只怕盘算改行的心思,不亚于提高业务水平的心机。中国的医院科室看上去千篇一律,而事实上,既然科室是“市场化经营”,就一定具备市场化经营的特点。那就是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不过,既然公共医疗服务成了“义务”,科室总是不得不腾出大量的时间坐诊,应付很可能无病呻吟的病人。

这样,在中苏军事化的国营医疗体制,医疗资源的运用肯定是低效的。这时侯希望“以防为止”,无论你是中医还是西医,活蹦乱跳地坐进医生的诊室,希望“病从浅处医”,在你没有躺到医院住院部重病号床上以前,医生肯定听听你的心肺后,就把你从窗口扔出去(说说笑话),应该说是把你打发走了,别占用医生的时间!以防为主,根本无从谈起。因为,不产生医疗效益嘛!别以为效益就是钱。医生的休息时间,稍低的工作强度,升职的机会,参加会议的待遇,等等,也同样是医疗的“效益”。

医疗资源使用的低效,表现在医院的科室资源不能专注于自已的业务长处。如果再加上中国官场医疗特有的这个会那个职称的评级,中国军事化医生的平均水平比海外医生差一点两点,怕是难免的,比海外的兽医水平高一点点,那是应该的;收了病人的钱却做手术拿病人练刀的机会比海外同行多得多,那是自然的。

但是,既然科室最终不得不市场化的方式核算医疗效益;前面说过了,效益不光是钱的问题;那么,突出重点业务内容,就是一定是无可避免的。所以医生大体上的安排是,小医生在门诊值日班夜班累趴下;大医生在门诊接待老病号复诊时尽心尽力。一些不知门路的朋友喜欢小病挂专家号,纯粹就是浪费钱,让人家收了你的钱扔你出大门。大医生真正的精力还是在病房,既赚钱又轻松,还有很高的名利效益。能够回到病房按床开药收提成,这是医生从穷鬼到小康的转变;差不多是三十岁以后的光景。所以呢,特别是门诊,对于医生开的单费,其实不必太抱怨,小医生也挺苦的。

既然科室和医生都着眼于提高自已的重点业务;那么必然的结果就是,对于他人的专长业务,是十二分的不关心。中苏军事化国营医院的医疗效益差,国家投入大而社会效果差,是天生的。因为这么复杂的医疗生态,别说外人不清楚,就算是同一个科室里的小医生,研究生,或者另外的主任医生,对于自已手头上的专长疾病以外,也只是粗通。但是病人不知道啊!结果善长治胃癌的经常治肛门;善长治乳房的接诊肺病。关系好点的医生还互相转诊,关系不好的医生,收你的钱把你一脚踢走,————医院里也有办公室政治!政治经济学嘛!

医疗市场化非常注意医生作为医疗服务责任提供者的职业信用,和信用评级。所谓的医生执业资格,并不是政府管理的“行医权”,其实是一种品牌。换言之,人人都可以行医,只不过,你不能以注册医师的名义跟人家看病,还要跟人家说清楚,“俺是自学成才的,治死你不关俺的事”,只要病人知道内情并且愿意,完全合法!

医生的职业信用不体现在不同资历的医生资质上,象内科医生(或称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私人医生),专科医生,专项手术技能医生,完全就是围绕着医疗效益最大化,让自已最物美价廉的技能广为人知;由病人选择消费。每一种治疗项目,都有统一的案例登记,著名的cochrane循证医学体系,提供治疗有效率和风险系数,包括平均成本。这样,公共基础医疗产品病人可以选择到公立医院,自愿给低年资医生练刀;也可以按需购取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可以提供针对性的第三方治疗资费方案。

围绕着医生业务核心的治疗,是不是更合理一点?效益成本比是不是更高一点?笔者认为这样的医疗结构,远较中国苏联式军事化医院优越;也较今天的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的状态优越。或者是笔者对中国官方的统计宣传有点不信任的缘故吧?那么,中国式的军事化医院没有优点吗?不是的,作为对付不起其础治疗费用的穷人来说,这种工厂化服务的大医院,有“规模生产”的好处。所以只要不是占用应该归由市场化经营的高级医疗产品,剥离公费医疗对社会的剥削,让经营不善的医院破产;这类医院对于公共的基础医疗产品的供应,还是有必要的。关于美国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另文再述。

医疗的市场化,其实是对医疗服务供应者的质检,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并不是“政府不提供医疗福利保障”。劣等的医疗国营寄生虫骂医疗的市场化,欢呼“国家管了起来”;人性本私,可能理解。作为国营医疗垄断受害者的平民,还是不要过分怀念电霸水霸商霸,还有博友提及的“医霸”的年代吧!医疗行业的运作早就“市场化”,今天所谓医改要市场化,无非,是降低隐匿市场化的社会成本而已。医疗行业的市场化,是平民不可选择的现实;可选择的,无非是是否承担额外的隐匿成本,象,把公费医疗的成本在看病贵中顺便承担起来。

没有评论: